新时期河南省枢纽城市协同发展对策 | 交通战略研究
作者:刘文丰,张菁菁,曹艺林,龙志刚,河南省中工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河南省枢纽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张菁菁 | 校核:刘文丰 | 审核:龙志刚
引言:枢纽城市建设是新时期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是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国际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我国枢纽城市建设发展热潮中迎来巨大机遇。本文结合国家战略要求和河南省枢纽城市功能定位,总结梳理了河南省枢纽城市发展基础并分析存在问题,最后提出郑州、洛阳、南阳、商丘枢纽城市发展对策,以期为河南省枢纽城市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河南省枢纽城市发展基础
1.1 经济和人口基础
总体来看,河南省枢纽城市经济和人口规模基础稳固,发展态势良好,且潜力较大。郑州与合肥、武汉、西安等中部省份中心城市相比,总面积最小,但GDP总量仅次于武汉,常住人口高于合肥,人均GDP高于西安。洛阳、南阳、商丘与中部省份副中心城市芜湖、襄阳、宜昌、宝鸡相比,洛阳GDP总量低于襄阳、宜昌,南阳常住人口居于首位,具体指标对比详见下表。
1.2 综合交通发展基础
近年来,河南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持续完善,完成了传统交通要道向现代化交通枢纽的转变。截至2023年底,河南省综合交通线网总里程达到29万公里,形成了“1+3+4+N”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所有县(市)通高速公路、所有设区市通高铁;郑州机场跻身全球货运机场40强,沙颍河、淮河通江达海,周口港被确定为国家内河主要港口,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2. 河南省枢纽城市发展存在问题
2.1 枢纽城市缺乏顶层规划设计
目前河南省各市在推进枢纽建设中沟通协作较少,为避免产业重复布局、同质化竞争造成资源浪费,亟需从省级层面统筹资源配置,集聚发改、交通、城建、铁路、民航等多部门合力,推动各枢纽城市差异化协同发展。
2.2 综合运输通道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南北方向运输通道内,京九铁路、京广铁路郑州枢纽内部分区段通过能力紧张;京港澳高速公路郑州市境段服务水平处于三级以下,行车舒适度亟需提升。东西方向运输通道内,陇海铁路运能基本饱和;连霍高速公路郑州市境段货车占比超过65%,拥堵较为严重。河南省与长三角城市群主要依靠东西向陆桥通道连接,运能紧张,亟需加快分流通道建设。
2.3 枢纽资源集聚水平仍待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多式联运枢纽在数量和规模上与先进地区均有较大差距。郑州枢纽更多承担过境集疏功能,引流、驻流能力不足;洛阳、南阳、商丘交通枢纽仍处在单一运输向综合运输转换的过渡阶段,资源集聚整合水平仍待提升。
2.4 枢纽产业支撑能力有限
郑州机场航空产业支撑不强,基地航空公司仅中原龙浩航空一家,整体实力偏弱,缺少大型物流集成商和现代航空流通企业,铁路枢纽关联产业规模有限。洛阳、南阳、商丘货运枢纽多为企业自发建设,与关联产业发展、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协调联动性不足,枢纽与城市发展尚未形成合力。
3. 河南省枢纽协同发展对策
3.1 完善综合交通和枢纽城市顶层设计
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完善综合交通和枢纽城市顶层规划设计。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圈层结构,提升组合效率。出台省级层面枢纽城市规划,明确各枢纽城市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枢纽城市建设新格局。
其中,郑州提升航空枢纽和铁路枢纽国际化水平,优化枢纽场站布局,畅通国际运输通道,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构筑河南省国际交通门户枢纽。洛阳提升航空和铁路枢纽能级,建设区域航空货运中心,加快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交通联系通道建设,打造郑州都市圈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南阳谋划核心铁路货运港站,打造全国性铁路货运枢纽,谋划以唐河沿线港口为核心的豫鄂陕毗邻区域水陆联运枢纽。商丘增强全国性枢纽辐射功能,优化立体型枢纽港站布局,提升人本化枢纽服务品质,建成区域产业组织中心和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3.2 加快差异化枢纽偏好型产业高地建设
结合枢纽城市类型和功能定位,培育枢纽主导产业,科学布局枢纽相关产业集群,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形成差异化枢纽偏好型产业布局。
其中,郑州依托航空、铁路和口岸枢纽,大力发展临空产业集群、高铁经济、陆港经济和口岸经济,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和创新体系布局,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提质发展高端制造、高端服务、精密机械等产业。洛阳依托铁路枢纽,大力发展高铁经济和陆港经济,打造洛阳东方红生产型国际陆港,做强新材料、高端石化、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推动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联合体和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南阳依托唐河沿线港区构建粮食、煤炭等大宗物资产业发展基地,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储运中心,提前谋划高附加值临港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加工产业园区。商丘大力发展食品、先进装备、纺织服装、制鞋、钢铁、煤炭、化工、新材料(铝合金等金属材料、绿色建材)等临港产业。
3.3 强化综合交通网络和枢纽基础支撑
一是夯实对外联通主骨架。加快在建、待建高铁建设,适时规划研究郑州至银川、南京、青岛等高铁建设,增加高铁项目储备,强化与我国重要城市群互联互通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连通覆盖,有力支撑枢纽城市能级提升。
二是强化直连直通内畅网络。加快郑州、洛阳地铁建设,推进郑州都市圈市域铁路建设,完善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网,打造多层次轨道交通。加快绕城快速路建设,推动城际快速路繁忙路段快速化立交改造,畅通公路国道主干线和瓶颈路,加强各枢纽城市间直连直通。
三是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郑州以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国际陆港建设为核心,延伸和加强陆空联运、公铁联运两大多式联运链条,提升在国内国际供应链中的枢纽作用。洛阳完善国际航空口岸功能,设立国际邮件互换站,大力推动“铁海公”多式联运。南阳和商丘分别完善南阳西、商丘综合性铁路枢纽功能,打造南阳东、商丘东等高铁物流枢纽。
3.4 提升枢纽要素资源配置效能
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不同部门、行业之间的信息对接和组织匹配,推进各类要素资源向枢纽城市聚集,推动枢纽城市由运输中心向组织中心转变。
其中,郑州加快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探索建设内陆空港型自由贸易港。郑州、洛阳、南阳依托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集成跨境电子商务、航空港、陆港、邮政等资源优势,打造国际性跨境电子商务与多元化贸易中心。商丘积极对接长三角城市群,大力发展公铁联运,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打造区域集散转运中心。
3.5 促进枢纽与城市融合共生
一是促进城市土地利用与枢纽建设良性互动。交通枢纽与城市融合是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趋势,但并非所有枢纽车站都适合站城融合体系。研究表明,通勤人群出行频率高、时间基本固定且注重时效性,更容易使用枢纽的非交通性功能,因此,以通勤客流为主的枢纽更具站城融合开发潜力。可结合枢纽客流特征,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开发模式。
二是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与枢纽间的组织接驳。郑州以轨道交通系统为主体、地面公交为辅助,洛阳、南阳、商丘以地面公交为主体,完善与出租车、慢行交通等的衔接。强化全天候立体换乘接驳,不因天气原因影响枢纽效率。推进信息互联、票务互认、安检互信、支付互容、管理互通、码上乘车等模式,减少换乘时间成本。
责编: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