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相互交织 金融机构需要从全生命周期管理风险
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是全球两大热点和难点环境问题。而随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协同的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学术界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观点认为,生物多样性议题需要协同气候变化议题,才能实现最大的环境效益。
9月22日,由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主办、北京银行支持、每日经济新闻提供媒体支持的“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4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在主题为“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国际经验及中国实践”的分论坛上,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担任主持人,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金融研究处处长李琰、易方达基金ESG研究负责人程杰、中建国际有限公司企业策划部负责人田金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生物多样性金融项目(UNDP BIOFIN)国家协调员冷斐以及联想集团标准与环境事务总监刘微等多位嘉宾分别就生物多样性议题的重要性、企业跟金融机构该如何应对生物多样性两大话题展开讨论。
生物多样性与金融稳定紧密相关
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国际经验及中国实践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关乎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福祉的长远保障。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逐步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威胁到自然生态平衡,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挑战。具体来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琰表示,生物多样性与金融稳定紧密相关,因为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与气候变化风险相互交织,影响自然调节功能,加剧气候温度上升,反之亦然。世界经济论坛已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列为未来十年对人类最大的挑战。全球GDP的50%依赖于自然及其服务,与生物多样性直接相关,若全球气温上升1.5度,全球不少地区生物多样性将损失50%,若上升3度,全球更多地区损失将大于75%。这不仅带来生态安全问题,还可能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产生冲击,甚至引发社会和政治风险。
冷斐表示,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动的生物多样性金融倡议,不仅限于融资,还包括资金和资产的管理,包括调整对生物多样性有害的资金资源,避免未来不必要的支出,以及提高使用效率,强调需要多部门多利益相关方参与和系统性改革。核心目标是实现生物多样性的真正改善和当地社区的受益,降低风险并推动可持续发展。国际上,生物多样性金融(BIOFIN)已在132个国家开展工作,中国可借鉴国际经验,结合自身情况,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之路。
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企业社会责任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比如生物多样性金融基础设施不足,数据获取困难、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保护资金不足、政策法规支持不够、公众意识有待提升等。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在信息披露方面,已有不少国际组织如TNFD(基于自然的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和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推动披露准则,指导实践。同时,我国也有不少上市公司和第三方机构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
据李琰透露,云南省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如绿色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引。在实践中,云南省尝试在贷款分类统计中加入生物多样性金融贷款的统计口径,并探索将生物多样性内容加入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中。同时,云南省强调在推动生物多样性金融工作中,需要加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提升基层金融工作人员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转变业务发展理念,加强生物多样性金融方法学习和创新,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程杰认为,金融机构在开展生物多样性相关投资时,需要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在投资决策前,对金融机构与生物多样性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明确风险如何通过底层资产传递,并利用数据库评估底层资产的生物多样性风险。在投资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风险管理策略。在投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履行尽责管理义务,将风险管理的意识和长期价值创造的理念传递给企业,与企业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田金光从企业实践出发表示,首先要尊重项目所在地的文化和法律法规。如公司在斯里兰卡的环评过程必须有公众参与;其次,从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从设计到施工阶段均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和技术,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检测和修复;最后,公司层面建立专业的风险评估体系,以完善组织管理和财务绩效的风险评估,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公司战略紧密结合。
在冷斐看来,企业需要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社会责任,其次是全面开展意识提升,包括提升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同时,对运用公共财政资金开展生物多样性工作的机构和组织,需要向企业和金融机构学习,引进和提升投资回报率(ROI)的理念和认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工作。
刘微介绍,联想集团这样的科技制造企业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一减一增”。“一减”是指企业要减少自身生产运营、产品服务及价值链上下游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将生物多样性指标融入供应链ESG管理。“一增”则是指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创造新生态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