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鲸科技杨名:垂直大模型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企业价值落地的必选路径
当大模型呼啸而来,浩鲸科技很早认识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基础大模型,而如何在其上生长出业务价值,融入到企业客户的业务场景,这是包括浩鲸科技在内的技术企业,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发布时的狂热,到产业落地的冷峻,大模型也开始朝着理性务实进行转型。
去年,中国有上百个“基础大模型”密集发布,如今仍能保持一定调用量的基础模型,十不存一。在经历了一年时间的炒作周期后,大模型的“卷”走进下半场,从过于乐观到趋于理性,打破“技术崇拜”,大模型向行业走深走实。
6月份高盛曾发布一份报告(生成式AI:投入过多,收益过少?),其中指出,预计在未来数年,科技巨头、各类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将在资本开支上投入约1万亿美元,这包括对数据中心、芯片、AI基础设施以及电力的重大投资。然而,这些投资除了股市回报外,并未给新技术的应用带来显著成果。但高盛并不认为AI是泡沫,只是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往往都会经历繁荣-萧条-再繁荣的过程,而随着边际成本下降,能够跑通大模型商业模式的公司,被大大低估了。
在这其中,浩鲸科技实属典型。浩鲸科技是一家是全球领先的数字化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迄今已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信运营商、公共服务部门及其他行业客户提供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和全栈产品技术服务,服务政府及大型央国企客户超过700家。
当大模型呼啸而来,浩鲸科技很早认识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基础大模型,而如何在其上生长出业务价值,融入到企业客户的业务场景,这是包括浩鲸科技在内的技术企业,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被动冲击 与 主动应变
大模型落地,是当前产业最关注的核心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近日表示,大模型要搞清楚行业的真需求。日常聊天或者生成文本报告、视频,这通常只是行业需求的一小部分,行业急需落地的是解决生产、业务的应用。这也代表了行业的共性认识,浩鲸科技深以为然。在企业高管们把玩各类大模型,却发现大模型不能在企业级日常生产中产生价值时,浩鲸科技已经快速渡过认知的偏差期,开始将客户对大模型的认知引导至具体的业务场景。
9月20日,浩鲸科技在2024云栖大会上举办了“垂直大模型,全面释放数字生产力——浩鲸科技·鲸智大模型发布会”。会后,浩鲸科技董事、云智能总裁杨名在接受媒体提问时说到,“在AI领域,我们也算是一个老兵,但是大模型出来之后,很多我们原来做了10年的工作,基本上一夜就被颠覆了。比如我们和阿里云合作的客服小蜜,以及运营商领域的智慧营业厅等,基于过去的CV、NLP等AI技术,已经实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大模型显然是另一个维度的技术。”
场景是大模型发挥价值的先决条件,企业业务千差万别,相似的场景需求也可能出现迥异的结果,浩鲸科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识别大模型能够落地的场景。据了解,大模型出现之后,浩鲸科技单独成立了“大模型创新中心”,该部门基于原先的数据治理、AI技术积累,梳理并实现场景能力的沉淀,一方面和业界大模型相关厂商,在硬件、软件、数据治理等方面打通,重点关注软硬结合的效率、成本优化;另外也积极与高校、研究所等展开深度合作,一起攻关大模型应用的关键技术点。
杨名指出,聚焦于垂直场景的价值落地,鲸智大模型应运而生,其“1+1+4+5+X”的大模型整体体系,涵盖1套大模型落地方法论与服务体系、1套大模型开发训练平台、4大垂直领域模型、5个大模型产品应用,赋能X个垂直行业。
垂直大模型,厘清边界与差异
杨名表示,“到底叫行业大模型,还是垂直领域大模型,我们当时有过纠结”。垂直大模型不是简单微调,而是由多种技术结合特定场景数据集具备的垂直能力,例如RAG、知识图谱、大小模型协同等,针对To B领域不同场景的特点定向优化,解决精准性和稳定性等问题。
“对于规模企业来说,发布大模型并不困难,但是最终谁能给客户带来真金白银的收益,那才是实实在在的价值,关键就看三点,一是沉淀了多少行业的数据集,二是积累了多少垂直领域的知识,三是能否很好地跟客户原有数据和IT资产结合,当然还有一些技术方面的壁垒。”杨名指出。
本次浩鲸科技重磅发布的垂直领域大模型包括鲸智文档大模型、鲸智BI大模型、鲸智代码大模型、鲸智RPA大模型,这是浩鲸科技综合自身IT及数字化领域优势能力以及客户需求的“公约数”。
一方面,浩鲸科技企业内部就有大量应用场景,四款垂直大模型生根于这些领域、落地于这些领域,经过浩鲸科技自己验证之后,面向我们的行业客户推出这些四个垂直大模型,相信这些模型也能够帮助客户解决那些诉求比较高、急需提升的痛点问题。
以鲸智BI大模型为例,浩鲸始终深耕在业务的第一线,更容易洞悉BI场景的需求,浩鲸科技基于20年数字化项目经验积累的行业数据资产和业务资产沉淀是更宝贵的资源。鲸智BI大模型通过智能挖掘分析、自然语言交互、业务理解分析、在线决策辅助等能力,能够高效处理跨部门、跨流程、跨系统的复杂数据分析需求,提供整合的数据分析、商业智能及机器学习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数据分析、了解业务、发现异常、诊断原因,及时预测并应对市场变化,形成数据驱动的革新。
“一个行业会综合很多场景,可以同时使用多个垂直领域大模型,同样地,一个垂直领域大模型可以服务X个行业,这就是我们提出的“1+1+4+5+X”的X。基础大模型厂商做垂直大模型不是没有机会,可能需要跟我们这样的厂商合作,我觉得可能更高效。”杨名言之凿凿。
抬头看大模型,也要低头看市场
马克·吐温曾说过:“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一个值得被反复强调的事实是,对于AI的狂热和盲目乐观,以及担忧AI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在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大模型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既要抬头看大模型,跟随新技术的风向,也要低头看市场,确保自己拿到足够的手牌。
杨名指出,“如同汽车领域的电动发动机取代柴油发动机,电动发动机的成本低、效果好,汽车厂商没有理由不拥抱新趋势,IT领域也一样。作为专业的数字化服务商,从任何角度而言,浩鲸科技必然要战略投入大模型,这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
他同时强调,浩鲸科技不做基础大模型,专注构建垂直大模型的技术体系,核心关注研发能力、研发人才密度、人才知识高度、行业领域的知识沉淀等方面,这也是浩鲸科技大模型团队的建设思路和核心竞争力。
面向未来,杨名指出,下一步浩鲸科技将加大垂直大模型和原有产品、解决方案的融合,面向更多行业场景输出,其更多垂直领域大模型也在研发中,同时浩鲸科技也会更多考虑商业化潜力。
从另一个维度观察,新技术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要付出更高昂的成本,如何从新技术浪潮中价值变现是实现突围的路径。杨名经历了云计算技术和商业化的完整历程,也给出了颇为务实的观点。“作为一家科技企业,既要关注大模型技术趋势、产业发展,更要关注在大模型领域如何赚钱,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对行业的理解,在垂直领域能力的沉淀,输出对客户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大模型如漫天繁星,企业更应脚踏实地,这也是浩鲸科技给出的关键思考。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河北元硕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