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推动法条确立,上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如何提质增效
2020年,还是高中生的邰欣怡曾在上海曹杨新村街道基层立法点的一次立法意见征询中,为《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上海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的草案提出自己的想法,两个月后,她得知自己的建议竟被《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采纳。如今,邰欣怡成为了华东政法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希望投入更专业的法律学习。
10月31日下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街镇基层立法联系点提质增效研究”研讨会暨报告发布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冯契纪念馆会议室举行。主办方供图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邰欣怡是基层立法联系点推行中的一个缩影。上海从2016年7月挂牌成立十个联系点,之后于2020年第一次扩点至25个,今年9月底第二次扩点至36个,实现全市16个区的全覆盖。践行八年多,基层立法联系点如何提质增效?
2024年10月31日下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街镇基层立法联系点提质增效研究”研讨会暨报告发布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冯契纪念馆会议室举行。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法学院副教授王美舒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课题组,就“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街镇基层立法联系点提质增效研究”课题成果进行了汇报。
该课题组从2023年10月到2024年1月,共计全面走访了10家街镇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了10场座谈会和调研会,发放并回收问卷2209份,走访了26个信息采集点,访谈了143人,完成了十五万字的详细报告。
本次调研中,6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占24.4%,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反映的上海市老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高度吻合。41-50岁的调查对象人数最多,占比近28%,51-60岁占13.35%。参与立法意见征询的人群来自各行各业,呈现出多样化的职业背景。政府事业单位的参与人数最多,占比29.61%;其次是制造业,占比12.58%;教育培训业占比8.96%。
王美舒介绍,课题组系统总结了上海市街镇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九大经验:信息汇集网络辐射全域,增强民意传递的精准度和广泛性;创新激励机制,增强群众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多种方式实现“法言法语”和“民言民语”双向转换;将立法工作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推动法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居民群众中专业人士的力量;普法工作与意见征询活动相结合;健全完善机制制度,推动规范化建设;发挥区域协同优势,推动跨区域立法协作;与人大代表联络站的“民意窗口”有机衔接。
对当前街镇基层立法联系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课题组也提出了优化街镇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六方面对策建议:在空间上增点扩面,形成全市覆盖的民意征询网络;在工作环节上,通过市人大各委员会功能发挥,将街镇基层立法联系点嵌入到立法全过程;丰富意见征询方式方法,提升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参与主体的多样性;运用多种方式提升街镇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更多保留“原汁原味”的居民意见,平衡好立法意见的“专业性”与“人民性”;增强软硬件配备,进一步发挥市级、区级两级人大在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中的牵头组织作用;丰富评价对象与评价手段,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评价方式。希望为上海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当日的研讨会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室副主任顾晓卿对全市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她提到,基层立法联系点在资源汇聚、群众发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一步工作打算在联系点与家站点的双融双促,信息平台的完善,理论研究的深化等方面展开。
浙江省人大法制委原主任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委员、中国法学会立法研究会副会长丁祖年在论坛上建议,未来应进一步突出基层立法联系点是立法机关直接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这一定位,发挥联系点的基层性、代表性、直接性、平台性,全面精准把握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并将其科学反映到立法之中。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叶必丰从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的外部环境角度上进行区分,提出三项建议。一是,立法工作应逐步放缓,避免地方立法失去刚性法律要求。二是,行政立法更需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助力。三是,对立法草案进行更为详细、丰富的说明。
本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与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联合承办。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