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挖回的月背土壤成分揭秘 非玄武质物质影响显著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中国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胡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杨孟飞领导的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了关于嫦娥六号返回样品的研究成果。文章详细介绍了样品的物理、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标志着对月球背面探索的一大进展。

嫦娥六号挖回的月背土壤成分揭秘 非玄武质物质影响显著-第1张-热点新闻-河北元硕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研究指出,嫦娥六号带回的样品密度较低,孔隙率高,这表明月壤结构松散。样品的粒径分布呈现出双峰形态,暗示其可能是多种物质来源混合的结果。与嫦娥五号的样品相比,嫦娥六号样品中的斜长石含量上升,而橄榄石含量则减少,显示该区域月壤受到非玄武质物质的显著影响。

嫦娥六号挖回的月背土壤成分揭秘 非玄武质物质影响显著-第2张-热点新闻-河北元硕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样品中的岩屑碎片多样,主要包括玄武岩、角砾岩、粘结岩、浅色岩石片段及玻璃质物质。其中,玄武岩碎片占比较大,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斜长石和钛铁矿,而橄榄石含量极少。角砾岩和粘结岩的构成复杂,含有多种岩石碎屑和玻璃质材料,揭示了来源的多样性。

矿物学与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样品的独特性:斜长石、辉石和玻璃是主要组成部分,玻璃含量接近阿波罗样品的最低值,且发现有斜方辉石,意味着存在非玄武质来源。样品中铝和钙的氧化物含量偏高,而铁氧化物含量较低,与月海玄武岩和斜长岩混合特征相符。同时,钍、铀和钾等微量元素含量远低于KREEP玄武岩,与月球正面的样品形成鲜明对比。

嫦娥六号的采样地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这是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成功采集样本。这一地区的特殊地质条件为研究月球早期撞击盆地的原始物质提供了宝贵机会。样品包含了丰富的火山活动记录及非玄武质物质,为深入了解月球的撞击历史、背面火山活动和内部结构打开了新窗口。

嫦娥六号的月球背面样品为月球科学研究开启了新篇章,填补了对月球背面认知的空白,为探索月球乃至行星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随着后续的深入研究,预期将极大增进我们对月球乃至太阳系早期历史的认知。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