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靓绿水青山的“毛细血管”——常州市小微水体治理生动实践
缓缓流淌的绿水,白墙黛瓦的新农居,翩跹起舞的水鸟……走进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葛庄村,一幅“清水绕江南,美景入画来”的水乡风光跃然眼前。
“别看现在水流潺潺、风光秀美,就在几年前,各家门前的小溪有的还发黑发臭、遍布水花生呢!”谈起这座村庄小微水体的变化,葛庄村党总支书记蒋红明如数家珍。
葛庄村紧邻湟里集镇区,总面积3.8平方公里的村域里有着近3000人的常住人口,村域内湟里工业园区则有着工业企业46家,治水压力可想而知;东濒滆湖,西瞩长荡湖,作为常州市重要江河湖库的“毛细血管”,葛庄村的小微水体治理需求又十分迫切。
是什么样的有力举措,让这座位于武进区西南角,地处武进、宜兴、金坛交界处的小村庄焕发了蓬勃的“水”生机和“水”活力呢?
治理第一步,是摸清家底。葛庄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普查,全面掌握各类水体的数量、位置、污染源、淤泥、水质等基础情况,并建立起全村水体的基础档案。
有了问题清单,该地便开始了小微水体的精细化治理。按照“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的模式,根据每条水体所处位置、自然形态、污染成因、周边环境等因素,制定了小微水体“一塘一策”。“规定动作”主要包括控源截污、清淤疏浚、驳岸整修、岸坡绿化、生态修复、长效管护等举措。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河道的地理位置、水体特点,广泛听取专业人士和周边群众的意见建议,坚持理性分析、客观评价,因地制宜有序实施水系沟通、沿河步道、节点小品、文化发掘、宣传阵地等“自选动作”。
如今的葛庄村,彻底改变了过去农村河道、沟塘脏乱差的面貌,迷你马拉松、健康骑行、植树护水等与水元素密切联系的文体活动如火如荼,结合“治水故事”开展的道德讲堂、文艺下乡汇演、“最美家乡水”随手拍等活动广受欢迎,“毛细血管”中的灵动之水正绘就着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幸福水乡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在常州,像葛庄村这样的小微水体还有很多,它们是分布在城市和乡村的沟、渠、溪、塘等,规模小、数量多、形态各异,但流动性差、自我净化能力弱;它们散布在田间路边、房前屋后,与老百姓接触最密切,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小微水体疏于管理,岸坡杂草丛生、水质黑臭,使得百姓临水不得其“便”、近水不享其“美”,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盲点”和“难点”。
为了更好解决问题小微水体,回应群众对家门口干净的水、优美的环境的要求,常州市深挖河湖长制潜能,将河湖长制体系向小微水体延伸,积极开展小微水体治理、小微水体优秀片区建设,越来越多的小微水体面貌焕然一新。
2020年以来,常州市陆续出台《关于推行小微水体河长制的指导意见》《常州市小微水体治理和示范村(社区)评定细则》,以市级指导、县级推动、镇级主抓、村级实施的形式,系统开展小微水体治理。截止目前,共完成小微水体治理4343个,建成小微水体优秀片区84个。
但治理只是第一步,如何做到长效管护?葛庄村以河长制为抓手,在明确管护责任、加强治理协作上给出了答案。通过对小微水体进行划片分区,葛庄村建立了“河长+警长”工作体系,实现了和地方派出所的通力合作;同时建立了“网格+河长制”的工作体系,实现了和村网格的有效配合。这样的工作体系能够充分运用信息系统监测和网格巡查的方式,实现对村域范围内水体的全覆盖管控,推动多方力量共同应对小微水体治理管护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实现涉河问题的快速协调处置。
不光如此,葛庄村正全力推行“双河长制”,广泛招募“民间河长”,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治水事业。通过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模式,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和个人自筹相结合的资金筹措机制,鼓励企业、团体、乡贤参与农村河道治理,真正实现全社会参与、共筑美好宜居环境的愿景。
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水环境越来越好,系统化地提升全民保护意识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基于此,以葛庄村为代表的广大村(社区),正加快做好志愿文章,以志愿服务带动全民护水,真正做到水清人和民安。葛庄村充分发挥各条线志愿者团队优势,按照网格划片入户宣传,讲解河长制纳入村规民约相关内容,教育广大村民树立护河意识;多次组织志愿者开展水生态文明劝导活动,引导群众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治理“身边的污染”,让人人都成为护河者。
如今的常州,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推动小微水体治理正步入了快车道。今年,常州市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政策,将小微水体治理列入河长制工作绩效评价内容,推动系统治理更上一个台阶。同时,牢牢把握“低空经济”契机,利用无人机等方式对小微水体开展巡查,加快构筑立体化监控网络。通过资金引领、奖补政策,积极鼓励地方探索小微水体治理经验,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也为多元化治理模式创造了条件。正是这些稳扎稳打的举措,让一条条重焕生机的小微水体,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江南水乡的大地上,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整体呈稳步改善趋势。
放眼未来,常州市将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耕细作、守正创新,以小微水体治理助力太湖水环境改善,矢志不渝地推动这场“毛细血管”的绿色革命向着更高标准迈进,努力打造常州治水兴水的生动实践。(邱国忠)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